甘玉23玉米杂交种
欧宝娱乐手机版app下载
“世纪麦翁”庄巧生:耕耘华夏留麦香
在后辈眼中,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研究员庄巧生院士是严谨的学者、崇德的贤者、睿智的师者,堪称中国小麦学的一代宗师。
然而,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却很简单:“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十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来唁电:“世纪耕耘,麦香华夏。庄户人家,麦翁千古!”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贫寒农民家庭的庄巧生,勤奋好学,1935年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所修课程几乎门门成绩优异,他的视野日渐开拓。他看到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农业科研工作更是不受重视,于是萌生了要在农学领域不断地进步的志向。
1945年,他前往美国学习小麦品质鉴别判定技术,其间,他意识到品质检验与研究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并注意搜集有关文献,为此后回国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夯实了学术基础。
一年后,庄巧生回国,他了解到北平农事试验场(后更名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又在该所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施较为完善,实验室设备比较先进,更接近小麦主产区,当时又缺少合适的科学技术人员,便想转到这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工作。
1946年10月,庄巧生如愿以偿到北京魏公村附近的白祥庵12号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报到,令他没想到的是在这里一待就是70多年。
他针对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发展需要,先后主持育成以“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4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在解决小麦锈病、倒伏等问题中发挥了带头作用。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庄巧生团队育成的新品种累计推广约4亿亩。他带头发展中国农科院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作科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和庄巧生结识比较晚。但他从庄巧生的科学贡献和成就中发现,他不单单是我国小麦育种的先驱和楷模,更是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利用的先驱。
“传统育种靠经验,他在选用亲本上善于根据不同亲本材料的特点做到合理搭配,以实现各类种质资源中优异基因的聚合。”钱前说,庄巧生以抗逆、丰产、抗条锈病为主要育种目标选育出的“北京8号”“北京10号”等多个良种,使小麦增产45亿公斤。
钱前说,特别是他启用了兼抗三锈病和白粉病,后期灌浆快、熟相好的罗马尼亚“洛类”品种做亲本,育成的“丰抗号”系列品种,“使华北北部平原恢复了多年不见的金色麦浪,他的科学贡献是巨大的”。
多年后,庄巧生评价自己人生有所收获“纯属两个偶然”:一是北上接近小麦主产区,可在更广阔的天地开拓进取;二是专业上“从一而终”,一直搞小麦育种,而且没有“动窝”,便于经验与知识的积累。
“应该承认常规育种技术已趋老化,亟待升级,一定要尽快、尽可能多地吸收业已实用化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逐步的提升育种质量与效率。”2009年,庄巧生阅读何中虎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一书撰写的《庄巧生传略》之后有感而发。
实际上,庄巧生一直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为推动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在国内较早倡导和实践了三交和复合杂交育种方法。他善于“因材施教”选配亲本,因地制宜处理杂交后代,在国内首次采用F2派生系统法简化操作程序,提前测产,为后期决选品系提供相关依据。他最早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提出了一些对品质育种有指导价值的量化指标。他还带头推动了数量遗传和计算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等。
庄巧生勤于总结育种经验,主编(译)或参编(译)专著十多部,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他先后编著了《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小麦学》等一系列专著。其中,《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为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了历史记载,并附录上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这在国内外尚属少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回忆说,这几本著作的主编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由于当时金老年事已高,主要工作都是由庄巧生构思、组织专家讨论撰写,并由他统稿、审定的。
庄巧生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提出了关于骨干亲本的概念、作用与意义,得到国际小麦界很高的评价。他说:“育种成败,关键在亲本。有计划地构建系列骨干亲本,特别是产量骨干亲本,是最根本的基本功骨干亲本构建应与日常育种工作同步并进,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能打好基础,通过滚动完善、持续发展,以便迎接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刘旭的许多工作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后来与作科所研究员李立会合作提出“973计划”中作物骨干亲本的研究都源于庄巧生的这一思路。
“庄先生还善于把握学科新的发展趋势。”刘旭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庄巧生呼吁全国重视品质问题,并在自己领导的课题组建立了为育种服务的小麦品质实验室,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近几年,庄巧生十分关注国外引种问题,几次讲要格外的重视国外引种工作,并强调我国几乎每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都有国外品种血缘。
“我和他的接触不是最多的,但他对我的影响、教诲、引领却是最大的。”刘旭还记得1993年第一次聆听庄巧生的教诲。那是他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请庄巧生对申请书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几天后他亲自给刘旭打电话,让他到家中讨论申请书一事。
刘旭说,他忐忑地走进了庄巧生家,庄巧生和蔼地说“坐下,坐下,不要拘束”。他详细谈了对申请书的看法和修改意见,初稿上有许多用铅笔写的如楷书一样的密密麻麻的小字,既有修改,也有批注,还有对标点的修订。
“年近八旬的院士对后生能如此认真指导,彰显了庄先生严谨的科学作风与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当年这个基金项目获得资助,庄先生特别高兴,并打电话鼓励我继续努力。”刘旭说。
多年来,庄巧生十分关注、扶持中青年科学技术人员成长。他不仅在科研工作上给予后辈指导,而且在各项工作中给予支持。
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应聘担任作科所所长兼遗传育种学科一级岗位杰出人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万建民回忆说,当时,作科所由原来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所与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辐射育种室重组而成,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在来农科院之前,万建民就对校友庄巧生知道。因此,他到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庄巧生,请他给予指导。
庄巧生对万建民到所里工作表示特别高兴。他说,农科院需要新鲜血液,并分析了三个拟合并研究所的发展历史及存在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
“当然,他总是很谦虚,说自己退居二线,看法可能有偏差。庄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了我打开局面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过去近20年作科所工作能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原因。”万建民说。
1995年,庄巧生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奖”奖金10万港币捐献给作科所。以此为基础,在全国16家单位的支持下,2005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旨在奖励国内在小麦育种相关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人员。自2007年以来已奖励了28人,推动了中国小麦遗传育种事业发展。
他特别重视小麦育种团队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庄巧生从国外引进何中虎博士并委以重任。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小麦品质研究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且新品种选育也已走出低谷。
何中虎记得,庄巧生多次和他谈心,讨论小麦新品种选育如何翻身的战略和做法。作为国家级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育种技术上还要有专长,要写论文尤其是有应用价值的重要论文,并努力争取在国际上的发言权。
“很荣幸与庄先生一起工作30年,他是我尊敬的长辈和老师,同时也是几乎无话不谈的同事和朋友。”何中虎说。